一本“黑皮书”带我们领略当代艺术的59副面孔丨读书者说
说起当代艺术,你会想到什么?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以《玛丽莲·梦露》为代表的波普艺术(Pop Art)?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以《泉》(小便池)为代表的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
抑或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以《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绘画(Surrealistic Painting)?
我们需要承认,当代艺术时常是巧妙而费解的。
究竟何为当代艺术?著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福柯》导演汪民安说,“任何一种无法被既定的现存文类所容纳的艺术形式,都是当代艺术。”
“那些被艺术体制所排斥和否定之物,那些各种非功用性的奇怪的物的组装和人的行为,那些无法依据常规来分类的作品,如果它们无处藏身的话,就把它们收纳到当代艺术中来吧——只要它们愿意赋予自己以艺术的名义。幸好有了当代艺术来包容所有这些疯狂的越轨。”
在当代艺术作品面前,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不就是几根混乱的线条/一堆空瓶子/一把普通的椅子?这也叫艺术?如果这也是艺术,我早就成艺术家了啊!
其实不仅是我们普通人,艺术家向京也说,“即便是行内人自己专业做这个工作的,经常看到作品也是莫名其妙的。”
或许正是因此,在汪民安看来,“人们迫切希望知道艺术家为什么要这么干……没有什么比当代艺术更需要阐释的了。(Nothing needs to be interpreted more than contemporary art.)”
今天,想介绍一本关于当代艺术的书——《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A to Z of Contemporary Art)。
这本书构思精湛,内容有趣,中英文版本语言水平都颇佳,适合双语学习。不仅如此,或许也可以将之视作一本“词典”,一条指引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的可能路径。
❶
把自己也做成一件当代艺术品
由“一好阅读”出版的《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是国际顶级艺术杂志《frieze》的文章精选集,收录了杂志创刊25周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59篇文章。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书封,“一好阅读”出版
这本书的设计也颇具当代艺术气息,装帧以黑白色调为主,出版商喜欢称之为“黑皮书”。这本书由著名书籍设计师、typo_d工作室创始人马仕睿设计,他现在还是《知日》的设计指导。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对《frieze》杂志恐怕都不陌生。
《frieze》1991年创刊于伦敦,创始人是阿曼达·夏普(Amanda Sharp)和马修·斯洛托夫(Matthew Slotover)。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book marke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frieze, which was founded by Amanda Sharp and Matthew Slotover in 1991.
两人198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伦敦,欣赏到许多艺术展览,感受到围绕着它们的那股热乎劲。他们渴望理解这种新的艺术,但翻阅这方面的杂志,却发现里头的文章“佶屈聱牙、谋篇老套、观点陈旧”。
Returning to London from university in 1989, they saw ‘Modern Medicine’ and many others, and felt an incredible buzz around them. They wanted to understand this new art, and turned to the magazines, but found them full of indigestible writing, uninspiring layouts and outdated perspectives.
由此,他们产生了做一本有趣的艺术类杂志的念头,就像陪伴他们长大的英国风杂志——《舞台》(Arena)、《面孔》(The Face)、《i-D》那样,设计精美,没有术语,信息丰富。
They had grown up with a generation of British style magazines — Arena, The Face, i-D — which were so exciting that they collected piles of them. Why couldn’t there be a magazine like those — beautifully designed, jargon-free, informed — but for art?
《frieze》杂志
于是,1991年6月,他们与联合创始人、艺术家汤姆·吉德利(Tom Gidley)合作,发行了《frieze》的试刊号。薄薄32 页,作为一种尝试;但它的内容样式保留至今: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反传统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项目。
They launched the pilot issue with Tom Gidley, their co-founder, in June 1991. A slim 32 pages, it was designed as a taster, but the formula — older and younger artists, non-art features, artists’ projects — still holds today.
《frieze》杂志
25年后的今天,“frieze”已经成为艺术界一个颇具份量的品牌,旗下包含三份出版物:《frieze》,《Frieze Masters》和《Frieze Week》;三个国际性的艺术博览会:Frieze London,Frieze New York以及Frieze Masters。他们还通过Frieze Academy项目组织了一系列讲座、工作坊、专题研讨会和短期课程,以期从各个角度来探索文化和艺术领域。
❷
家具的艺术:宜家(IKEA)与生活哲学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费顿原版目录页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以字母为顺序,探讨了触及当代艺术的59个话题,其中包括书籍、时尚、电影、摄影这些常规的艺术领域,包括前卫(Avant-garde)、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时代精神(Zeitgeist)这样高深的名词,也有像爱、风格(Style)、品味(Taste)这样令我们似懂非懂的概念,甚至还谈到了——宜家的家具(Furniture)和苹果的界面(Interfaces)。
宜家家居(IKEA)
是的,他们讨论了宜家(IKEA):
当其他瑞典男孩在看漫画书时,小英格瓦尔·卡姆普拉德(Ingvar Kamprad)却在钻研邮购目录。他卖火柴和鱼起步,到1943年他十七岁时,注册了自己的邮购公司“IKEA”——这是他的名字、他成长的农场(Elmtaryd)和教区(Agunnaryd)的首字母缩写。
英格瓦尔·卡姆普拉德(Ingvar Kamprad)
很快,他就决定集中出售家具——这是在50年代发展起来的、可以快速组装的、密实包装的产品。真正的天才一举是让顾客自己挑选商品,刨去了运送费。甚至他还卖车顶架,很快就可以看见装着IKEA盒子的小面包车,离开阿姆浩特小镇的商店。
公司发展壮大。1965年,IKEA在斯德哥尔摩开张,受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启发,建成为一个巨大的圆形建筑。它立刻大获成功,开张那天便吸引了三万五千个参观者。剩下的就众所周知了。
宜家在斯德哥尔摩的圆形建筑
这篇关于“宜家与形而上学”的文章谈到了至今仍为全世界宜家员工阅读的《家具交易商的圣约》(The Testament of a Furniture Dealer),展示了宜家的“基本教义”,关键词是低价、质量和简单。其中有金(ji)句(tang)画风如下:
“简单和谦卑构成了我们彼此之间、我们和我们的供应商之间、我们和我们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选昂贵的旅馆,并不仅仅是出于花销的考虑。我们不需要花哨的汽车、瞩目的头衔、衣服或地位象征。我们依赖的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意志。”
连文章作者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Birnbaum)都说,“我们很容易忘记,卡姆普拉德这一激动的宣言事关一家家具公司,而不是某种希望将人类从尘世邪恶的诱惑中拯救出来的宗教或政治运动。”
宜家客厅
在这种指引下,宜家的产品目录虽然看上去不那么像哲学,但却从日常生活的层面与哲学产生了联系:
如今一个流行的论调是:人们的生活正在趋向同质化——买相同的产品,有相似的娱乐,形成了差不多的作息节奏。
因而,可能有人认为,宜家那些最佳销售货品,比如“比利”(Billy)、“伊凡”(Ivan)、“系统210”(System 210),腐蚀了人们 44 34527 44 15287 0 0 3399 0 0:00:10 0:00:04 0:00:06 3398日常生活。但其实,宜家的产品目录或许只是让如今趋同的态势更为显而易见。
宜家,“比利”(Billy)书架
而有趣的是,宜家目录规定了日常生活的大体框架,但最终永远是你,顾客,将事物组装在一起。
每个曾经试图安装过宜家产品的人都知道,可能的组合与错误,都显得无穷无尽。因此,宜家提供的不是全球统一,而正相反——是亲自动手的高度个性化的形式。
奉上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引文:
“生活就像组装宜家家具:很难理解意义在哪;你没法把东西拼装起来,有些关键部分总是找不到,而最终结果永远不是你曾希望的那样。”
❸
安迪·沃霍尔在公共场合的讲话套路
很多中国观众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非常熟悉,但作品外的他是怎样的?
安迪·沃霍尔
Andy droned.
Andy intoned.
Andy spoke in italics.
Andy had a gentle voice.
He was soft spoken.
He didn’t speak with a nelly lisp.
安迪说话声音低沉。
安迪说话拖长音。
安迪说话语调夸张。
安迪嗓音文静。
他说话声音柔和。
他没有那种娇滴滴的含混声音。
安迪·沃霍尔
Andy wasn’t shy; he was guarded. I remember my mother telling me ‘if you can’t say something nice don’t say anything’. Andy lived that. At least publicly. And it wasn’t that he went around not saying anything. He always said something nice. ‘Great. That’s really great.’
安迪并非羞怯,而是很谨慎。记得母亲曾对我(注:格伦·奥布莱恩,Glenn O'Brien,文章作者)说:“要是不说好话,就什么都不要说。”安迪就是在践行这句话。至少在公共场合是这样。并不是说他只会兜圈子,什么也不说,而是说他能说得很得体。“不错。真不错。”
安迪·沃霍尔
And you knew that as long as he said it was great, he could never get into trouble being quoted, but he could still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to those with ears to hear. Andy wasn’t a phony. He just believed in being positive.
你知道,只要他说“不错”,就不用担心别人怎么引用他的话,同时又能让心有灵犀的人听懂他的真实意思。安迪并不是不说实话,他只是坚信要说正面的话。
❹
来几句“黑话”(Jargon),供君莞尔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 Art(艺术):并不总像它看上去那样。
✩ Biennials(双年展):太多了还是太少了?是主要展出举办地的艺术作品好,还是让当地人欣赏来自远方的艺术作品好?双年展在当下的意义何在?请讨论。
✩ Choice(选择):我们都有。极其有害!
✩ Collecting(收藏):养活了艺术家。通常涉及大笔的钱。收藏家受到的嫉妒、畏惧、崇拜和鄙视一样多。参见:Markets。
✩ Commercial(商业的):有点像“装饰的”(decorative),可用来贬低一件艺术品。参见:Markets。
✩ Markets(市场):得到了一部分人的崇拜,就像一尊需要时常上供的神祗……爱也好,骂也罢,所有人都被它吸引了。
✩ Concept(概念):“想法”的花哨说法。
✩ Crisis(危机):什么危机?
✩ Criticism(批评):参见:Crisis。
✩ Culture(文化):在我们身边包裹着我们的那些东西。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 DIY(自己做):所有艺术家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专家。
✩ Everyday(每天):生命很短,但日子很长。
✩ Expert(专家):现在人人都是专家,不是吗?
✩ Fame(名声):一杯毒酒。我们都盼着能喝上。
✩ Fashion(时尚):一杯毒酒。我们都喜欢喝。
✩ Foreign(外国):“人的一生就是异国他乡。”——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
✩ Genius(天才):已经灭绝。
✩ Social Media(社交媒体):“拖延”的同义词。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❺
做生活的“大艺术家”,还是“慢工出细活”的评论者?
阿曼达·夏普在书的前言中写道:
Art writing has only become more important, as a way of navigating this abundance. However much frieze adapts to the changing world of art — whether expanding the global mix of artists, or moving into video — the function of art criticism remains the same: to look at the art being made, try to work out what’s important, and to interpret it. If writers can create a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rt, or even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so much the better.
对艺术的书写只会变得更重要,它能带领我们在艺术海洋里航行。无论《frieze》如何适应艺术世界的变幻——不论是拓展艺术家的范围,还是转向视频——艺术批评的功能总是不变的:观察艺术如何制作,尝试弄懂它们的意义,并阐释明白。如果作家可以创造一种理解艺术甚或思考世界的新方式,善莫大焉。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内页插图 -《frieze》封面
用汪民安老师的话说,“艺术评论都是对作品的再生产……它们是将艺术作为出发点的独立写作——每一篇文章既可以看作是艺术评论,也可以看作是评论家被艺术作品点燃后的自我爆发。因此,这里的艺术评论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作品的来世——它借助于艺术作品写出来的时候,它就脱离了艺术作品,获得了自己的生命。”
当代艺术不断触摸着时代与现实的脉搏。
如果,我们努力成为自己生活的“大艺术家”,却又不被认可;那么,你是否愿意把生活点滴记录下来,在时间长河中慢慢阐释,为理解世界提供新的角度与思维方式?
素材来源:《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费顿原版及中文版,China Daily 20170915 “Making art more accessible”
✩ 福利送书 ✩
比《哈利·波特》和《魔戒》加起来还好看的,可能只有《碟形世界》。
简介
茫茫宇宙中,一只巨龟正缓缓地游过星星间的深渊。它的背上立着四头巨象,巨象的肩膀上驮着一块无比辽阔的平板,平板的边缘则是绵长的瀑布。平板上是一个和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点儿像,却又不太一样的世界,生活着和我们相似却又不太一样的人。 这就是碟形世界。和我们的世界相比,它的“历史”不算悠久,不过应该比你的年纪要大一些。
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将送出6本《碟形世界》。
留言说说让你印象深刻的当代艺术作品,或你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点赞数最高的前6名读者将获得《碟形世界》一本。
截止时间:9月25日中午12点
PS:因为最多只能有100条留言入选,所以大家要抓紧行动哦。